经方治咳的几则经验

2020-02-14

魏长春用《伤寒论》方

治疗肺系疾病经验
作者/王真

魏长春主任医师为上世纪浙江省著名中医大家,从医六十余年,勤求古训,对经方的运用尤显炉火纯青,笔者在整理其运用《伤寒论》方治疗咳、喘、痰饮等病经验时,深受启迪,现将其经验体会摘录如下。

附子细辛汤合景岳贞元饮治老年人内伤外感咳嗽喘上闭下脱症

王某,男,81岁。

面容苍白,咳嗽气喘,咳痰不爽,胃纳不思,大便溏薄,舌苔白腐厚裂,脉象沉细,此为阳气衰弱,感受风寒,上闭下脱危症。上闭则咳嗽气喘,咳痰不爽,下脱则大便溏薄,上闭宜用透达开闭药,下脱宜用纳气固脱药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贞元饮治之:生麻黄、熟附子各3克,北细辛1克,大熟地15克,当归9克,炙甘草3克。

服1剂后复诊:服药后,汗出气平,面容微黄有神,左脉象弦细,右脉象弦滑,舌苔薄、黄白相间,舌有裂痕,稍能进食,处方用魏老经验方三子贞元汤(熟地、当归、炙甘草、苏子、白芥子、莱菔子、地骷髅)加空沙参宣肺气,芡实纳肾气,服3剂。

三诊:舌苔退尽,两手脉象软弱,胃纳基本恢复,用第2方去白芥子、莱菔子加五味子、刀豆子,培本纳气,服5剂,病愈体健。

按:此属元阳不足,感受风寒症,有上闭下脱之危险,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则扶元阳散逆,当归在《神农本草经》有治咳逆上气之效,炙甘草治伤脏咳嗽,这3味药能固下脱,这就是开手太阴以治表,摄足少阴以培本之法。

复诊胃纳稍思,上闭下脱之病象已除,改用轻剂三子贞元饮,宣肺化痰纳气,三诊舌苔退,脉象软弱,胃纳基本恢复,原方去白芥子、莱菔子消导药,加五味子、刀豆子培本纳气,药服5剂,病愈体健,这是内伤外感重症,用重剂复方急救元阳,祛风逐寒以固本达邪,《伤寒论》经方与后贤时方合剂。

小青龙汤泡汁饮治疗寒闭久咳案

女,32岁。医务人员,形瘦,面黄,舌红边起轮齿,苔薄白,脉细滑。自诉3年前患肝炎,今病干咳已半年,新近因感冒,咳嗽加剧,时有胸痛。

该患者原有肝炎病史,是本元不足,患干咳半年是伏邪内闭,今有新感,可进透达引其伏邪外达,因久病肝炎属虚体,宜宣达上焦以开肺气,疏气化痰湿以治胸痛。

治拟:小青龙汤去细辛,用沸水泡汁饮,服5剂。生麻黄1克,桂枝1.5克,白芍6克,炙甘草3克,干姜1.5克,五味子1克,姜半夏6克。

按:小青龙汤泡汁饮,是宁波老中医范文虎先生经验,魏老得其实践经验治虚体伏邪,取其微辛透达而无辛温化燥之虞,在剂量上半夏、白芍、甘草比麻桂重是因有胸痛,此属肝脾失和,痰湿内停所致,内有痰湿伏邪而见胸痛,可用半夏配芍草和肝脾,服药后胸痛痊愈,外感已清,久患干咳今有痰,改魏老经验方三子贞元饮加减煎药10剂,咳嗽痊愈,精神亦强健,这是先治表后治本的疗法。

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治痰饮挟外感咳喘案

孙某,男,47岁。素体亏虚,平时易患感冒。今受寒致发热,咳喘,痰白黏甚多,体温38.6°C,脉弦数,舌苔黄白厚黏,此为体虚受寒,引动宿有痰饮,当属标本同病。

治方: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及化痰药:炙麻黄、桂枝、炙甘草各3克,干姜、五味子各15克,细辛1克,生石膏24克,苦杏仁、茯苓各9克。

复诊:服药后,汗出颇多,咳出大量胶痰,气喘已平,偶感心悸,脉滑,舌淡红,苔薄黄,发热已退,用镇逆化痰法:旋覆花(布包)9克,代赭石12克,西党参9克,炙甘草3克,姜半夏9克,红枣4枚,茯苓12克,橘皮3克,生薏苡仁24克。服上方热退,大便畅通,再服原方5剂,咳瘥,气平,停药。

按:此症是外感挟痰饮喘咳,先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,佐石膏清热,续方用旋覆代赭汤补中气降逆化痰和胃之品协助。

麻杏石甘汤加味治肺热咳喘

曹某,女,62岁。形寒潮热,体温38.5°C,咳嗽,气急,大便闭结,面色萎黄,舌红苔黄,脉数。诊断:此乃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

治方:麻杏石甘汤加味以清肺透热达邪:生麻黄1.5克,苦杏仁9克,生石膏12克,生甘草3克,大豆卷、空沙参各9克,前胡3克,金银花、竹茹各9克。

二诊:咳嗽气促,舌红苔黄,脉滑数,治宗前法,清肺达邪:生麻黄1.5克,生石膏24克,苦杏仁、冬瓜仁、桑白皮、知母、地骨皮、玄参各9克,生甘草3克,鲜芦根、白茅根各30克,服1剂。

三诊:精神好转,气促稍瘥,大便已解,舌色红润苔薄黄,脉滑,改用养阴清肺,上方去麻黄、石膏、甘草,加桑叶、枇杷叶、浙贝母各9克。

四诊:汗出热退,体温36.9°C,咳嗽痰多,色白不豁,脉数,舌红根苔腻,病象大势已平,清肃肺胃余邪:白茅根30克,苦杏仁、冬瓜仁、桑白皮、浙贝母、空沙参、西党参、桑叶、枇杷叶各9克,服3剂。

按:高年气弱阴亏,复感温邪,治宜扶正养阴与清热达邪并用,先用麻杏石甘汤加味,继用魏老经验方六二清肺汤治疗,四诊热退痰减,精神转佳,因虑其年老体弱即减少药量,又嘱停药以饮食调理。


版权声明

  • 本文《魏长春论内科》,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,作者/王真。转载自中医书友会。

  •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

Copyright © 2018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 京ICP备17059413号-3